Chang Font Size
 
 
 
Banners
 

專題文章

 

華南漢代建築

香港歷史博物館
考古組
2011年

(曾於2011年6月明報月刊發表)
 
漢代是中國傳統建築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型樑架結構建築體系已趨於成熟。並能夠利用土、木、磚、石等材料營造美觀而實用的建築物。然而,至今只發現少數地面上的漢代建築遺存,且多屬防禦工事的遺迹及陵墓範圍的石闕和石室。不過,近數十年來中國考古事業蓬勃發展,我們可從大量出土文物一窺漢代建築的面貌。香港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現正舉辦以「華南漢代建築」為題材的展覽,本文則圍繞李鄭屋漢墓出土的文物介紹華南漢代的建築特色。
 
木結構建築
漢代利用木梁柱、斗拱作支架,構築出各式各樣的宮闕、民房及園林。考古出土的漢代陶屋明器及畫像石,可以提供有關漢代木結構的豐富資料。李鄭屋漢墓出土陶屋及陶倉各兩件圖一圖二,各壁均有仿木構的刻畫線條,顯示原來房舍應為木構建築。陶屋有三脊四坡的曲尺形上蓋,屋後有一方形小院,外有代表欄杆建築的矮牆。陶倉呈長方形,有兩坡式上蓋,屋頂正脊兩端有似鵠尾建築構件,底部四角有孔,用作安裝木條,具杆欄式建築的特色。華南漢墓出土多層樓閣式及城堡式的建築模型,顯示漢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戰國時期墓葬中出現的木製棺槨,具有作為死者居所的寓意。漢代帝王、貴族重臣的槨室以相近尺寸的柏木四周圍壘、排列拼湊而成,從這種被稱為「黃腸題湊」的葬具,反映漢代工匠在選材和製作方面技術成熟圖三
 
磚結構建築
東漢以後,磚墓普遍流行,木槨墓式逐步消失。最早的磚墓使用空心磚,後來才為體積較小的實心磚所取代。早期空心磚墓頂呈梁板式的平頂,後來則搭成兩面坡的屋頂狀。以小磚築墓先在西漢後期在黃河流域盛行,發展到東漢已遍及全國各地。隨着小磚的出現,卷頂的技術也被廣泛使用,東漢初更出現了穹窿頂結構以騰出更大的墓內空間。香港李鄭屋漢墓是東漢常見的典型磚墓室,保存相當完整。墓分為前、後、左、右四室,結構左右對稱。墓中心頂部為穹窿頂,其餘是單卷頂圖四,部分墓磚側面更有模印文字或花紋。它不僅是香港至今所發現唯一的漢代磚室墓,亦是香港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

李鄭屋漢墓的墓磚都是長方形,一些墓磚一端為凸出半圓形,另一端則為凹入半圓形。鋪磚時,前後磚凸凹部分相扣,形成穩固的結構,並可支撐磚塊以螺旋式疊砌纍起的穹窿頂。漢墓磚結構經歷二千年仍然保存良好,佐證華南漢代的優良建築技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備有「華南漢代建築」專題展覽,參觀者還可從李鄭屋漢墓入口透過玻璃參觀原地保留的李鄭屋漢墓,及於文物展廳觀賞陶屋、倉、井等反映漢代建築風貌的墓中出土文物。

 

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糢型圖片

【圖一】
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糢型。

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糢型圖片

【圖二】
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倉糢型。

西漢長沙國王后「漁陽」墓「黃腸題湊」葬具圖片

【圖三】
西漢長沙國王后「漁陽」墓「黃腸題湊」葬具。

李鄭屋漢墓的單捲頂後室圖片

【圖四】
李鄭屋漢墓的單捲頂後室。

 

私隱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後修改日期:

© 版權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