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從版畫和畫報看辛亥革命
香港歷史博物館
都市及口述歷史組
2011年
(曾於2011年3月明報月刊發表) |
「辛亥革命」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不僅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帝皇統治,更標誌着中國以至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誕生。辛亥革命最終能夠成功,除了源自歷次武裝起義所凝聚的革命力量外,我們亦不可忽略報刊雜誌的宣傳作用。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內地的報刊市場出版蓬勃,向讀者揭露政治和社會上的各種弊端,使政治改革的主張得到更大回響,並助長革命信息的傳播。
構圖並不能反映事實 自一八七五至一九一一年,中國內地共出版了八十九種畫報,其中絕大部分都在上海出版。辛亥革命期間,這些畫報主要報道革命黨在各省策動獨立的經過,以及革命軍與清軍在陽夏之戰的激鬥。在立場上,各畫報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上海光復後,一面倒讚揚革命軍,對清朝官員和南下鎮壓革命的清軍極盡口誅筆伐。例如圖一《戰事畫報》便報道革命軍與蔭昌軍隊交戰的捷報,以及清海軍支持革命的消息。圖二《快畫報》則報道前清官員如湖廣總督瑞澂和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倉惶逃走的狼狽畫面。 |
至於彩色印刷的版畫,更為普羅大眾所趨之若鶩。這些售價便宜的版畫,與當時盛行的以介紹新事物及時局變化的年畫,實屬同一類別的印刷商品。有時為求爭取顧客,及早推出市場,構圖只是來自一些想像的情節,甚至沿襲過去的舊作,並不能夠反映事實。
以圖三和圖四在內地發行的兩張版畫為例,出版商只把若干說明稍作更改,如「黃鶴樓」改為「金陵塔」,「蛇山」改為「紫金山」,就把原來報道清軍與革命軍在武昌對戰的版畫移花接木,成為一張報道南京戰情的新版畫發行,可見這些版畫的宣傳作用遠遠高於報道新聞的功能。關於辛亥革命的版畫,同時期亦在日本──革命黨在晚清主要的海外宣傳基地印刷發行。如圖五和圖六是一九一一年東京發行的版畫,分別描繪了革命軍與清軍在南京和漢口的激戰場面。它們在構圖和色彩上有別於內地版畫,但與內地版畫同樣有誇張失實之嫌。 |
宣傳戰堪稱紙上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期間,海外的報館亦爭相報道中國的最新局勢,僅英國便有《環球報》(The Sphere)、《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和《圖畫報》(The Graphic)等,他們都透過駐中國記者拍攝的現場照片,圖文並茂把辛亥革命的戰況呈現於外國讀者眼前。畫報上刊載的照片,不少是碩果僅存的攝影紀錄,極具歷史研究價值。如圖七展示了革命軍為百姓剪辮的情形,圖八的《倫敦新聞畫報》則以「中國的內戰」為標題,展示了武昌和漢口光復後的面貌。 |
通過上述版畫和畫報,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即使是位處交通樞紐的香港,當一九一一年十一月華文報刊謠傳革命黨人攻陷北京後,本地華人興奮若狂,爆竹聲震耳欲聾,並自發到街上遊行慶祝。香港尚且謠傳四起,當時資訊遠較香港落後的內陸省份,全靠上海報刊傳遞信息,革命黨的宣傳戰自然事半功倍。武昌起義後各省如此迅速獨立,革命黨的宣傳戰應記一功,堪稱為一場紙上的「辛亥革命」。
|
圖 1
©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圖 2
©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圖 3
©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圖 4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USA
圖 5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圖 6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圖 7
© Oldprints.com
圖 8
© 武漢博物館藏/ 哲夫先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