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一百四十年的慈善足迹 -「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展覽
香港歷史博物館
民俗組
2011年
(曾於2010年12月明報月刊發表) |
香港開埠以後,大量華人從內地南下謀生,殖民地政府既要防犯華人會黨引起的治安問題,又需要華工和華商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貿易。如何管治華人就成為迫切的問題。早期華人組織主要有街坊會、同鄉會和行會,上環文武廟則是華人調解糾紛的地方,透過舉辦四環盂蘭醮會等活動,有助居民互相聯絡(圖一)。直至一八七○年東華醫院成立,才有一個打破族群和地緣界限、代表全港華人向政府陳情的機構(圖二)。 |
服務未嘗中斷 東華醫院是時任港督麥當奴支持撥地興建、由華人主持的中醫院,更是香港甚至中國慈善事業史上,首個具備西方法理基礎的華人慈善組織,經費主要來自公眾捐款和嘗產收入,但醫院組織及運作皆受到法例監管。後來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分別在一九一一年和一九二九年成立,一九三一年三院根據法例合併為東華三院(圖三)。過去一百四十年來,東華雖然經歷翻天覆地的時局變遷,但服務未嘗中斷,這在曲折多變的近代中國歷史中,可算是一項紀錄。 |
東華三院在診症治病以外,更負責籌款賑災、興辦學校、管理廟宇、提供殯殮服務,近年又積極推動社會企業及文物保育工作,實在已經大大超越醫院在醫療衛生上的職能。東華的服務對象除了香港市民外,更包括海內外華人社會,曾多次救濟內地的災荒,並因籌款賑災有功,獲清朝官員、皇帝以至民國總統送贈多個匾額,成為香港慈善組織中的表表者(圖四)。東華總理充分發揚救急扶危的精神,募捐以外,更曾親赴災場,協調各種善後工作,確保災民得到救濟(圖五)。另外東華義莊在海外華人骨殖運返原籍歸葬的過程中,擔當協調角色,與海外華人組織和內地的善堂、醫院及鄉鎮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形成一個環球華人慈善網絡,而香港亦順理成章成為這個網絡的中心(圖六)。 |
東華文獻極具價值 東華三院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服務最多元化的慈善機構;東華亦是本地少數注重保存、研究和整理本身歷史的機構之一,在戰前公私檔案大量散失的情況下,東華所保存的文獻,就成為我們了解香港過去的重要鎖鑰(圖七)。羅香林教授在《東華三院百年史略.序》中就指出:「余謂東華三院百年史,即香港之社會福利史,與香港之義務教育史,亦即香港居民之醫療衛生史。」從東華的歷史,可以讓我們重拾香港華人社會生活的足迹,對「香港故事」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一○年東華三院慶祝成立一百四十周年之際,我們特別舉辦「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展覽,讓觀眾重溫香港在慈善事業方面的發展歷程,認識到「樂善好施」、「同舟共濟」等傳統價值,一直在香港得到傳揚,並使香港這個「蕞爾小島」能夠為海內外華人作出巨大貢獻。 |
圖一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上環文武廟側的四環盂蘭公所。
圖二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東華醫院。
圖三
一九一一年港督盧吉爵士主持廣華醫院開幕典禮。
© 東華三院文物館
圖四
一八八五年清光緒皇帝御賜「萬物咸利」牌匾。
© 東華三院文物館
圖五
一九四八年東華總理赴內地救災照片。
© 東華三院文物館
圖六
東華義莊。
© 東華三院文物館
圖七
《東華醫院辛未年徵信錄》。
© 東華三院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