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Font Size
 
 
 
Banners
 

专题文章

 

从考古文物看汉代

香港历史博物馆
考古组
2009年

(曾于2009年6月明报月刊发表)
 
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于岭南地区设官驻军,在中原文明影响下,香港地区在汉朝亦有相当的发展。最早在本地调查考古文物的华人学者,首推陈公哲(一八九○至一九六一),他于一九三六年避乱迁港,并于一九三八年自购帆船,沿水路勘查香港全境的考古遗址,是岁冬把收集所得的部分资料编成《古陶拓片》一书,其中就有汉代典型戳印方格纹陶片的拓本(图一),只可惜未有注明出土地点。
 
一九五五年八月政府进行房屋工程时发现的李郑屋汉墓,至今仍是香港最重要的汉代考古发现。古墓出土的消息,吸引当时中外文报章的兴趣,并作连载报导。曾任职济南齐鲁大学,并对大辛庄商代文物有深入研究的林仰山教授(Prof. Frederick Seguier Drake,一八九二至一九七四),当时为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他率领大学师生,在政府工务局人员协助下挖掘。李郑屋汉墓出土的五十八件陪葬器,常见于华南东汉墓中,其中屋、仓、井及灶等陶制模型,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墓中出土的方格纹硬陶罐,陶质坚硬,上腹微鼓,平底。器表拍印细密的方格纹,灰红色,无釉。这种方格纹硬陶罐具相当特色,同类器物在香港其他地方如马湾东湾仔,屯门龙鼓上滩、扫管笏,大屿山竹篙湾、散石湾和西贡滘西洲、沙下亦有出土,属实用器。不少陶罐表面装饰有几何图形戳印,其中从滘西洲出土经修复的陶罐,现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
 
除了陶器,香港尚出土有为数不少的汉代铜钱,包括南丫岛深湾出土的东汉晚期五铢钱,以及屯门扫管笏发现的汉代五铢钱及货泉。后者从一个灰坑中出土,数量近百枚,出土时还混有竹席及麻布的残余,是本地埋藏汉代文物数量较多的遗址。此外,大屿山白芒、竹篙湾,南丫岛沙埔村也曾出土铁斧、铁锸等农业用具,西贡滘西洲发现捕鱼用汉代陶网坠,显示汉代时期香港地区的经济活动。
 
香港发现汉代文物的十多个地点,多是分布于海岸,且靠近航线,交通便利。器物较集中于西汉前期及东汉后期,且后者在遗址和器物数量上,都有显著增加。不过,各地点除李郑屋汉墓外,文化层较薄弱且及缺乏完整遗迹,反映这些地点生活的人数不多,以及不具延续性、长时期定居的聚落遗存。可是,就华南出土汉墓的情况来言,香港除了已知的李郑屋汉墓外,应有其他的汉代墓葬,及有可能发现与其相对应、具一定规模的考古遗址,这些都有待考古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汉代陶片的拓本图片

(图一)陈公哲先生于1938年发现汉代陶片的拓本

李郑屋汉墓的发现图片

李郑屋汉墓的发现哄动一时

发现古墓的工地现场图片

香港大学林仰山教授于发现古墓的工地现场,向学生讲解发掘情况。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图片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图片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图片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图片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图片

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模型

几何图形戳印陶罐图片

滘西洲出土几何图形戳印陶罐 (古物古迹办事处藏品)

东汉五铢钱图片

南丫岛深湾出土东汉五铢钱

 

私隐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后修改日期: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