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一百四十年的慈善足迹 -「香江有情:东华三院与华人社会」展览
香港历史博物馆
民俗组
2011年
(曾于2010年12月明报月刊发表) |
香港开埠以后,大量华人从内地南下谋生,殖民地政府既要防犯华人会党引起的治安问题,又需要华工和华商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贸易。如何管治华人就成为迫切的问题。早期华人组织主要有街坊会、同乡会和行会,上环文武庙则是华人调解纠纷的地方,透过举办四环盂兰醮会等活动,有助居民互相联络(图一)。直至一八七○年东华医院成立,才有一个打破族群和地缘界限、代表全港华人向政府陈情的机构(图二)。 |
服务未尝中断 东华医院是时任港督麦当奴支持拨地兴建、由华人主持的中医院,更是香港甚至中国慈善事业史上,首个具备西方法理基础的华人慈善组织,经费主要来自公众捐款和尝产收入,但医院组织及运作皆受到法例监管。后来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分别在一九一一年和一九二九年成立,一九三一年三院根据法例合并为东华三院(图三)。过去一百四十年来,东华虽然经历翻天覆地的时局变迁,但服务未尝中断,这在曲折多变的近代中国历史中,可算是一项纪录。 |
东华三院在诊症治病以外,更负责筹款赈灾、兴办学校、管理庙宇、提供殡殓服务,近年又积极推动社会企业及文物保育工作,实在已经大大超越医院在医疗卫生上的职能。东华的服务对象除了香港市民外,更包括海内外华人社会,曾多次救济内地的灾荒,并因筹款赈灾有功,获清朝官员、皇帝以至民国总统送赠多个匾额,成为香港慈善组织中的表表者(图四)。东华总理充分发扬救急扶危的精神,募捐以外,更曾亲赴灾场,协调各种善后工作,确保灾民得到救济(图五)。另外东华义庄在海外华人骨殖运返原籍归葬的过程中,担当协调角色,与海外华人组织和内地的善堂、医院及乡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环球华人慈善网络,而香港亦顺理成章成为这个网络的中心(图六)。 |
东华文献极具价值 东华三院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服务最多元化的慈善机构;东华亦是本地少数注重保存、研究和整理本身历史的机构之一,在战前公私档案大量散失的情况下,东华所保存的文献,就成为我们了解香港过去的重要锁钥(图七)。罗香林教授在《东华三院百年史略.序》中就指出:「余谓东华三院百年史,即香港之社会福利史,与香港之义务教育史,亦即香港居民之医疗卫生史。」从东华的历史,可以让我们重拾香港华人社会生活的足迹,对「香港故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一○年东华三院庆祝成立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举办「香江有情:东华三院与华人社会」展览,让观众重温香港在慈善事业方面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乐善好施」、「同舟共济」等传统价值,一直在香港得到传扬,并使香港这个「蕞尔小岛」能够为海内外华人作出巨大贡献。 |
图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上环文武庙侧的四环盂兰公所。
图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东华医院。
图三
一九一一年港督卢吉爵士主持广华医院开幕典礼。
© 东华三院文物馆
图四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皇帝御赐「万物咸利」牌匾。
© 东华三院文物馆
图五
一九四八年东华总理赴内地救灾照片。
© 东华三院文物馆
图六
东华义庄。
© 东华三院文物馆
图七
《东华医院辛未年征信录》。
© 东华三院文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