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华南汉代建筑
香港历史博物馆
考古组
2011年
(曾于2011年6月明报月刊发表) |
汉代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型梁架结构建筑体系已趋于成熟。并能够利用土、木、砖、石等材料营造美观而实用的建筑物。然而,至今只发现少数地面上的汉代建筑遗存,且多属防御工事的遗迹及陵墓范围的石阙和石室。不过,近数十年来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可从大量出土文物一窥汉代建筑的面貌。香港李郑屋汉墓博物馆现正举办以「华南汉代建筑」为题材的展览,本文则围绕李郑屋汉墓出土的文物介绍华南汉代的建筑特色。 |
木结构建筑 汉代利用木梁柱、斗拱作支架,构筑出各式各样的宫阙、民房及园林。考古出土的汉代陶屋明器及画像石,可以提供有关汉代木结构的丰富资料。李郑屋汉墓出土陶屋及陶仓各两件(图一、图二),各壁均有仿木构的刻画线条,显示原来房舍应为木构建筑。陶屋有三脊四坡的曲尺形上盖,屋后有一方形小院,外有代表栏杆建筑的矮墙。陶仓呈长方形,有两坡式上盖,屋顶正脊两端有似鹄尾建筑构件,底部四角有孔,用作安装木条,具杆栏式建筑的特色。华南汉墓出土多层楼阁式及城堡式的建筑模型,显示汉代木构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墓葬中出现的木制棺椁,具有作为死者居所的寓意。汉代帝王、贵族重臣的椁室以相近尺寸的柏木四周围垒、排列拼湊而成,从这种被称为「黄肠题凑」的葬具,反映汉代工匠在选材和制作方面技术成熟(图三)。 |
砖结构建筑 东汉以后,砖墓普遍流行,木椁墓式逐步消失。最早的砖墓使用空心砖,后来才为体积较小的实心砖所取代。早期空心砖墓顶呈梁板式的平顶,后来则搭成两面坡的屋顶状。以小砖筑墓先在西汉后期在黄河流域盛行,发展到东汉已遍及全国各地。随着小砖的出现,卷顶的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初更出现了穹窿顶结构以腾出更大的墓内空间。香港李郑屋汉墓是东汉常见的典型砖墓室,保存相当完整。墓分为前、后、左、右四室,结构左右对称。墓中心顶部为穹窿顶,其余是单卷顶(图四),部分墓砖侧面更有模印文字或花纹。它不仅是香港至今所发现唯一的汉代砖室墓,亦是香港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 李郑屋汉墓的墓砖都是长方形,一些墓砖一端为凸出半圆形,另一端则为凹入半圆形。铺砖时,前后砖凸凹部分相扣,形成稳固的结构,并可支撑砖块以螺旋式叠砌累起的穹窿顶。汉墓砖结构经历二千年仍然保存良好,佐证华南汉代的优良建筑技术。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除备有「华南汉代建筑」专题展览,参观者还可从李郑屋汉墓入口透过玻璃参观原地保留的李郑屋汉墓,及于文物展厅观赏陶屋、仓、井等反映汉代建筑风貌的墓中出土文物。 |
【图一】
李郑屋汉墓出土的陶屋模型。
【图二】
李郑屋汉墓出土的陶仓模型。
【图三】
西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黄肠题凑」葬具。
【图四】
李郑屋汉墓的单卷顶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