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Font Size
 
 
 
专题文章
 

专题文章

 

博物馆与历史教学

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
丁新豹博士
2006年

 

现代博物馆的定义及功能,各国的诠释不尽相同。就以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来说,其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及功能,亦随时代需求不同而不断修改。传统上,博物馆主要功能包括搜集、整理、研究、修复和展示。近年来,大多数国家地区把收藏、研究和教育列为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收藏是基础,研究作手段,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正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博物馆面向群众,每天上千的参观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莘莘学子,有学识渊博的博士、教授,也有胼手胝足的劳动阶层,各有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必须切合社会大众需要,普及整个社会,以服务全民为鹄的。

 

香港历史博物馆自1975年从当时的博物美术馆独立出来后,一直致力保存及弘扬香港的历史文化遗产,增进市民对中国及香港历史文化的认识,藉以提升文化素质,培养市民对中国及香港的归属感,以及与整体社会,尤其是文化界及教育界紧密合作,建立崭新的学习平台,支援「终身学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主要可划分为支援成人教育及配合学校教育两方面。前者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故不赘言。本文集中阐述博物馆如何配合历史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材的重要场所,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博物馆发展成为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辅助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的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透过参观和活动,学生可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补充和巩固在校内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陈列,把在学校所吸收的知识进一步综合、概括及牢固地记下来。

 

据一调查所得,本港百分之七十的中学生对中国历史科不感兴趣。事实上,近年来修读中史科的学生确有减少趋势,个别中学索性不开设中史课。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九七回归以后,我们已是名实相符的中国人,假如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认识,没有兴趣,是一个很可悲、很可惜的现象。年青人对中国历史提不起兴趣,无论老师、校长、掌管教育的政府部门,以至家长都必须深入检讨和反省,务求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目下年青人对中史课程缺乏兴趣,原因甚多,但归根究柢恐怕是与学校提供的历史教学法未能切合时代所需有莫大的关连,传统中史教学重视记诵,特别是死记硬背不可胜数的年份、人名、事件,而缺乏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课堂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被动学习法,缺乏思考的培训。在沉重的考试─尤其是公开试的压力下,学习变成纯为考试服务,对学习中史感到厌倦,是不难理解的。当局及有关人士近年已察觉到上述种种问题,并已就课程、教学方法,学生评核的方式等作出一系列的改革;假以时日,有望能把中学生不爱读中史的现象矫正过来。

 

配合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博物馆是责无旁贷的,而且更可发挥一定的优势。学校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员为主导,学生为对象来实现的。博物馆教育则是以「物」为传授知识的媒介,以「物」的内涵、外延,以对「物」的认识和接触,诱发学生的感想和思考,进一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达致教育的目的。历史事件、年份、人名是遥不可及的,但「物」是具体的,可目睹的,故此通过「物」传授历史知识,更易引发兴趣和共鸣,这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

 

历史博物馆一向重视香港历史教育,与前教育署(今教育统筹局)、教育学院及各大、中、小学联系紧密,合作无间,以配合中、小学历史教学的需求,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具体工作可分为两部分:

  1. 支援在职老师培训
  2. 配合中、小学教育举办辅助活动

 

中学历史科教师中,曾在大学修读过香港史的只占少数,加上有关参考书相对缺乏,故香港史开设初期,教师深感苦恼。博物馆早在本地史尚在试教阶段,已与教育署合作,为在职教师举办讲座及研讨会,增强历史教师对这门新开学科的认识。1998年香港史正式纳入中学历史课程以来,博物馆更不时与教署或教育学院合办在职教师培训班,邀请对香港史素有研究的学者作专题讲座,辅以户外考察,配合馆方在这方面资源上的优势,主要紧扣中一至中三的历史科课程纲要,故反应踊跃,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有所帮助。

 

作为历史博物馆多年搜集、整理、修复、研究工作总展示的「香港故事」常设展,就是通过馆藏文物、经考证重构的历史场景、多媒体节目,栩栩如生地推介香港历史,展览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以1997香港回归祖国作结,涵盖了地质、生物、植物、考古、民俗、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等多个学科,比较全面地介绍香港华南沿海之地貌、气候、生态、动植物;利用考古材料揭示香港先民生活;香港从汉到清代历朝的发展;四大族群的习俗及生活方式;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经过,以及其后至1997年的发展。展览摒弃了传统展柜加说明文字的单调展示方式,进而采用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表达手法,使学生在重构的历史氛围中学习历史,享受个中乐趣。

 

「香港故事」展览涵盖内容丰富,横跨多个学科。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更有效地透过这个展览学习香港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得到香港教育学院襄助,结集了近四十位中、小学及幼稚园的老师携手合作,编撰了一本厚厚的《香港故事常设展学习资料举隅》,让学生在观览完展览后,可通过学习活动及工作纸,愉快及有效地学习本地的历史文化。「教学」是老师的专长,他们最熟悉课程的内容和所需的支援,也最清楚学生的程度和能力,由老师设计工作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们期望此本资料册有助于发挥「香港故事」常设展的教育功能,配合学校课程,使博物馆成为香港史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重构的历史氛围中学习历史,享受个中乐趣。

 

向市民推介中国历史文化,也是历史博物馆的一贯宗旨。自1980年代始,博物馆便与内地文博单位合办文物展览,让香港市民得睹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以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自1998年新馆落成后,更每年举办大型中国历史文化展览。例如1998年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办的「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便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矫正了一般以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或科学落后的错误观念,引发观众思考中国近代科学停滞不前的原因;1999年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作的「百年自强:近代中国的崛兴」便透过难得一见的近现代文物,探索中国在二十世纪追求富强所经历的崎岖曲折的道路;2001年与北京首都博物馆携手举办的「万里长城:历代民族文化珍品展」就探索历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及融合,揭示中国一体多元文化孕育的过程;而2002年底与陕西省文物局合作的「战争与和平:秦汉文物精华展」则以兵马俑及其他珍贵文物,具体介绍秦汉两代中国大一统帝国从形成到巩固的经过。

 

就以哄动一时的「秦汉文物精华展」来说,相信学生们大都读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但只局限于纸上谈兵;通过展览亲眼目睹威武雄健的兵马俑,便有助于联想秦军的强大,对历史增添一份感性的认知。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动用了七十万民工修建陵墓,乍看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半信半疑;但只要你看过是次展出的石铠甲,发现的数量以千计,每一套铠甲由采石到打凿石片,穿孔、再用铜线穿成,所需人力是极其惊人的。单是这点,便有助于我们较具体地认识到秦陵要动用空前庞大的人力经营的原因。又如汉初史书记载,汉王朝经过文、景二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后,国家的元气恢复过来,阳陵出土的动物俑反映了景帝统治下百姓安乐,家给人足的情况,活现眼前。战争与和平的不断交替出现,更贯穿了中国悠长的历史。

 

上述的每一个专题展览都有一个清的主题,均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课题,而且与中史科课程丝丝紧扣。香港的学生可以观览到从内地运港展出的"实物",并与课本上的历史相对照,一下子,原来遥不可及、死气沉沉的历史变得近在咫尺,活灵活现,这便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通过专题展览吸取更多历史知识,博物馆还在展览正式开幕前,特地为教师举办展览导赏及简介会,邀请专程来港布展的内地专家讲解,好让老师们掌握更多文物知识,以便向学生作更深入的介绍。另一方面,博物馆更通过举办壁报设计、广播剧创作、问答及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专题展览,加深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根据调查发现,回归五年来,香港人仍未认同自己的国民身分。依我看来,只要年青一代多接触中国历史文化,必然可通过认识中国历史文化逐渐产生认同感。这必须从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入手。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再要求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囫囵吞枣,反过来是要透过各种技能的培养,希望他们懂得如何运用所学来分析事理;藉实地考察活动,学生能培养及运用不同的共通能力例如协作、沟通、自我管理、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等。博物馆早于1992年便开始举办校际香港历史研究报告比赛,先后已举办了十届,成绩斐然。是项比赛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平时不大重视的香港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同学们更有机会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及撰写报告,掌握到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历史的乐趣。尤为重要的是在考察的过程中,领会到团队精神之可贵、学懂了与人相处沟通的技巧、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这正是当前教育界极力提倡的「跑出课堂、全方位学习」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善用资源,也为了进一步发挥比赛的教育功能,博物馆从2002年起与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携手合作举办「第一届校际香港历史文化考察报告比赛」,冀能结合双方的力量,发挥各自长处,把这个饶有意义的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比赛的意义在乎参与。事实上,学生参与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主办机构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讲座、口述历史训练及历史档案工作坊等,鼓励同学参加。所有参与的同学,无论最终得奖与否,都大有裨益。这正是博物馆每年举办此项比赛的意义所在。

 

为配合香港史及中史教学,博物馆先后制作了三套光碟,其一是把畅销的「四环九约:香港历史图片」图录制成光碟,除书中原有照片外,还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以个别街道新貌展示香港的急速发展,并辅以互动游戏,藉以吸引学生通过游戏学习本地历史。其二是一套中国近代史光碟,由博物馆委托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制作,搜集资料及撰写人皆为本港有数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文字简炼,分析透彻,立论中肯,为有兴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士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参考工具。博物馆亦已制成「香港故事」常设展唯读光碟,观者可以安坐家中,细意浏览各展区及重点展品,亦可辅助香港史教学。

 

鉴于香港史参考资料零散,各界人士,尤以学界为甚,对博物馆藏品资料需求日益殷切。自2001年夏天开始,博物馆为配合「香港故事」常设展的开幕,把原来提供馆员参考之用的资料室开放予市民使用,以方便社会人士,特别是老师及学生备课、教学及研究所需。除了博物馆庋藏的近万册书籍及期刑(主要涉及香港及中国历史、考古、民俗、自然历史及博物馆学)之外,还系统地整合了馆藏逾万帧历史照片、过往的展览资料、口述历史录音及历年周末讲座之录音等,资料室更提供影印及复制历史图片服务,是图书馆及政府档案处以外的另一个香港史资源中心。再者,我们正积极计划把藏品纪录电脑化,待所有资料上网后,老师及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作教学及学习用途时将更为方便。

 

此外,博物馆的推广服务组还备有多个巡回展览、幻灯片及录像光碟外借服务,以配合中、小学历史教学,务求把博物馆的服务延伸至馆外,为学校提供方便,既扩大了教育对象,也扩阔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毫不讳言,博物馆在「主动出击」,为学校提供到户服务上仍有不足之处,我们深切明了到博物馆应加强外展教育工作,但碍于资源问题,馆方暂时只能按个别学校邀请派馆员到学校推介博物馆活动及藏品。我们希望日后可以重新调配资源,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多年来,历史博物馆在配合中国历史或香港历史教学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随着我们多年辛勤努力的成果-「香港故事」常设展的开放,我们为香港史研读者提供了一个「第二课堂」,此后可以更集中精神和资源去部署未来的教育发展路向。我们期待着与不同的文化学术团体,包括中国历史教育学会等有更密切的联系,听取各位的意见,携手戮力提升香港的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年青一代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史及香港史的兴趣。

 

私隐政策 / 重要告示    最后修改日期: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